搜尋網站

研究方向

本實驗室旨在結合同位素分析、標定與有機化學分析等多種途徑,探討海床底部環境(含沉積物與熱液變質區)的生物地球化學作用。在第一個五年(2013-2017),本實驗室將把重心放在溶解態有機物(dissolved organic matter, DOM)之組成與轉變。

為何要分析DOM?

DOM是個奇異的複雜混合物。從原核生物(細菌或古菌;海洋環境的主要居民)的角度來說,大部分它們立即可「食」的有機物均為溶解態[1];因此,顆粒態有機物在沉積物的降解過程,DOM被視為一個重要的中間碳池,可透過對DOM組成的分析了解微生物們「吃喝拉撒」的程度;但另一方面,前人 [2] 對海水與孔隙水DOM的分析均指出,DOM的生物降解性低,甚至有人提出「微生物碳泵」[1]的概念,認為微生物們把有機物轉變成低降解性的DOM分子後,可以減低DOM的碳被轉化為二氧化碳的速率。要釐清這些看似矛盾的性質,須對DOM的分子組成與轉變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如何分析?

DOM有許多分析方法,大體可分為光譜學、質譜學或單體測定三大方向。本研究室將著重質譜學與單體測定,前者可以對結構進行鑑定以及半定量,後者則可達成絕對定量,但所需標本量比前者大。單體測定亦可結合質譜學進行結構鑑定。此外,本實驗室亦進行DOM的穩定同位素分析。

其他輔助工作?

如果說DOM是舞台上的主角,那麼其他的配角與布景的重要性亦不容小覷。沉積環境DOM的變化宜於置早期變質作用的架構下討論,才能了解到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DOM的影響。比如說,前人對於海底冷泉區沉積物孔隙水與底層海水的DOM研究[3]顯示,甲烷在氧化過程中可以被轉變成DOM,這就是結合生地化作用與DOM分析的例子。

目前主要研究題材

本實驗室目前鎖定以下四種海床環境類型與生地化作用:

  1. 熱液變質區熱液變質區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機物經歷高溫加熱,而高溫加熱可謂海洋沉積物中有機物的最終宿命。研究題材包括加利福尼亞灣的瓜伊馬斯海盆,該海盆是全球少數幾個被富含有機質沉積物覆蓋的熱液變質區,甚至有熱液石油之生成[4]。因此,該研究之重點即在釐清加熱對於DOM生成之影響(想像你在煮一鍋湯……)。未來將拓展至臺灣附近海域之熱液變質區,如龜山島或南沖繩海槽。
  2. 海底冷泉區海底冷泉區最大的特色是有好氧與厭氧甲烷氧化作用,而這些作用已被前人證實有轉化甲烷至DOM之可能性[3]。為了了解甲烷轉化成DOM之速率與機制,本研究提議配合「國家型科技計劃」,對臺灣西南海域之海底冷泉區孔隙水與底層海水DOM和其他相關碳池進行調查,其結果亦可作為水合物開採前之環境背景值(與洪慶章教授等人合作;計劃書審查中)。
  3. 河口區河口區有複雜多樣的生地化作用。本實驗室選定東亞最大的河口系統之一--長江口,進行DOM以及其與氮循環之關聯性的探討(與周懷陽教授、高航助理教授等人合作;同濟大學開放基金計劃)。
  4. 海床深部煤層地底深部煤層具有大量的碳,經過深埋與加熱可能會釋放DOM,進而促成圍岩中甲烷的生成。本實驗室主持人於2012年參與國際整合海洋鑽探第三三七號航次,取回珍貴的煤炭與層隙水標本,將藉此探討煤層系統DOM之組成和甲烷生成之關係。